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订单农业是一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适应发展的期货农业,对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针对订单农 业市场、契约、预期和风险的点,沙坪坝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科学、全程、精细理念导入“订单农业”规范与管理,在合同帮农和富农上迈出了实质的步伐。
一、围绕经济确立“订单农业”发展重点。按照突出、先易后难、稳步推进、力求实效的思路,结合沙坪坝区城郊都市型农业经济点,与区农委和各镇街开展了10余次研究,确定蔬菜、水果、奶产品、畜禽、花卉五大主导产业为“订单农业”发展重点,以4个市级龙头、12个资产近1000万元的涉农企业为重点签约对象,把歌乐山、中梁山、土主、陈家桥、覃家岗、虎溪六镇定为重点区域,“订单农业”发展呈现布局区域化、产业化、效益优质化的点。
二、导入全程理念化“订单农业”规范管理。为科学化解履约风险、促使“订单农业”规范履行,该局坚持“重点环节分类把守、全程规范整体突破”,事前防范、事中监管、事后查处分类推进、全线联动、相得益彰。
(一)事前防范突出合同规范。针对辖区订单农业涉及的农副产品交易点、合同双方要求和地方经济需要,制订、推广农副产品、粮食、化肥、农等十类“订单农业”合同示范文本1000余份,收集、检查已签订农业订单250份,帮助修订涉农合同53份,在合同签订之初防范履约风险。
(二)事中监管抓好“管、防、控”。通过推行“T+2”市场巡查模式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对“订单农业”涉农企业,定期或不定期查看主体资格、经营交易行为、合同履约信息,实时监控、重点关注、全面把握;以“全员”、“全程”、“全面”合同管理为目标,帮助指导117户涉农企业建立和完善合同管理规范,落实机构、人员、职责,形成企业合同管理体系;对涉农企业实行“守信表扬、失信惩戒”的信用教育,通过媒体、网络公示宣守重企业,曝光违约、失信企业;对易出现合同欺诈苗头的涉农企业,及时提示农户注意防范风险。
(三)事后处罚坚持调解与查处两结合。充分发挥“一会两站”和12315申投诉举报网络作用,从减负担、降成本角度出发,行政调解农业订单合同纠纷19起,为当事人挽回经济利益100余万元,有效维护了当事人合法权益和稳定;及时、依法查处“订单农业”中的合同违法行为,对构成罪的涉农合同诈骗案件,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营造良好履约环境,规范“订单农业”市场秩序。
三、着眼标本兼化涉农企业和农户自律维权。从深化合同双方意识着手,利用电视台、报纸、广播等载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形式抓好订单农业和《合同法》宣与教育,出动宣车75台次,发宣单10000多份,贴横幅标语30余幅,深入9镇72个自然村举办培训班68期,培训人员3000多人次,帮助涉农企业和农户熟悉法律法规、交易规则,增加合同与自律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从规范合同双方行为入手,引导、培育26户涉农企业参加“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创建活动,涉农企业诚信经营意识增、合同信用自律能力提高。帮助农民组建农会、农村经纪人协会等10多个自律维权组织,根据农业订单双方诉求提供合同法律咨询100余人次,指导其规范履约。
四、适应合同双方所需拓展服务内涵外延。通过整合资源、畅通途径、创新形式来深化服务内涵、拓展服务外延,以信息、技能、结对帮扶构筑服务优势。
一是信息帮扶。通过红盾网、企业信用网、走近“三农”网,搭起服务三农信息平台,提供农副产品市场供需动态况、涉农企业农户订单意向等信息,为“订单农业”合同双方牵线搭桥;通过日常监管巡查,走访农户企业,现场提供“订单农业”信息;发挥农会、农村经纪人等行业组织作用,递咨询、提供帮助、做好服务。
二是技能帮扶。联合农业部门对区内种植、养殖136家涉农企业和250余户农户举办“订单农业”专题培训,开展“送法律、送知识、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农村经纪人、涉农企业座谈会65次,提高涉农企业和农户合同签订、履约知识和技能。
三是结对帮扶。实施“一帮十”,即一个农村工商所对辖区内十户农业大户的“订单农业”的签订、管理、履约进行全程帮扶;实施“一带一”,即当地工商所组织辖区涉农企业与对应农户结对子,使双方定向联系、优先订单、互惠互利。(沙坪坝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