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凑城镇 开敞区域
坚持以城镇群为主体的空间格局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协调推进城市化、区域发展差别化、建设模式集约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按照“区域统筹、集聚集约、因地制宜、低碳生态”的原则,引导全省空间结构优化。以沿江、沿海和沿东陇海地区为城镇重点集聚空间,苏北水乡湿地地区、苏南丘陵山地地区为城镇点状发展空间,全省形成“紧凑城市、开敞区域”的空间格局。
构筑紧凑型城镇空间格局
《规划》提出建设“一带两轴、三圈一极”的“紧凑型”城镇空间结构。“一带”:沿江城市带,建设成为以特大、大城市为主体,以产业提升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为重点,空间集约高效利用的都市连绵地区。“两轴”: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建设成为以中心城市为主体,以推动新型工业化为重点,实现快速发展的新兴城市化地区。“三圈”: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是城市带(轴)内主要的城镇集聚空间。“一极”: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引导和带动苏北水乡湿地点状发展地区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的增长极。
促进开敞区域(点状发展地区)特色发展
《规划》提出建设苏北水乡湿地和苏南丘陵山地两片城镇据点发展的开敞型区域。按照“城镇优先、效率优先、生态优先、一三(产业)优先”的总体思路,将苏北水乡湿地地区和苏南丘陵山地地区建设成为区域环境优美、空间特色鲜明、城镇点状发展、人民生活安康富裕的城镇化地区。增强该类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周岚厅长表示,本次《规划》重在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转型发展的若干重大发展战略,继续科学引导区域空间结构和城镇体系调整优化,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支撑和保障体系,为全省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节能减排
还市民一片绿水蓝天
连日来,我国多地出现雾霾天气,国内30多个城市PM2.5严重超标的消息成为关注热点。针对近日来连绵不断的雾霾天气,相关气象专家解释,除了特殊的气候原因,城市环境污染是造成“史上最脏”的罪魁祸首。诸如工业污染、汽车尾气排放超标、扬尘等都脱不了干系。追根溯源,城镇规划布局不科学或执行不力是重要原因之一。而在新一轮的《规划》中,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内容都已成为规划重要内容,并在相关指标上作出明细要求。
新建建筑全面执行节能65%的标准
在节能减排方面,《规划》要求,2030年江苏全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在22649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土地利用的排放总量控制在121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以内,碳汇清除量不低于116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城镇建设排放总量控制在4494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以内。积极推进绿色施工管理,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推广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等浅源地热建筑应用一体化,加快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进程,降低建筑碳排放量。全省新建建筑全面执行节能65%的标准;苏锡常都市圈等部分发达地区逐步率先执行节能75%的标准。秸秆焚烧将得到有效遏制到2030年,江苏农村建设碳排放总量控制在680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以内。合理引导农村地区发展生物质能源,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增加有机肥料利用;建立高效耕作制度,推广“保护性耕作”,发展生态有机农业;集中优势农产品和农业技术,建设现代农业园。届时,因焚烧麦秸秆而产生的“黄脸天”现象将大大减少。
联防联控阻击PM2.5超标
《规划》强调要加强电力、化工、冶金和建材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在城市建成区及其近郊新建扩建重污染企业,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搬迁改造城市建成区内已建重污染企业;逐步提高并严格执行机动车尾气污染排放标准;建筑、拆迁和市政等施工现场采用湿法作业等方法,控制交通尾气和施工扬尘污染;加强道路绿化,消减路面积尘量;以工业废气治理、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城市扬尘污染防治为重点领域,开展臭氧、细颗粒物(PM2.5)等污染物监测,构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体系。
随着低碳生态发展规划的实施,相信雾霾天气将会大大减少,市民将重新拥有一片绿水蓝天。
统筹发展
城乡共享改革发展“蛋糕”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布局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路径。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城乡发展能够互相衔接、互相促进。江苏城市化水平较高,2011年城市化率已达61.9%。省委、省政府从江苏工业比较发达,城市比较密集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道路。
重点中心镇和特色镇为支撑
《规划》提出以重点中心镇和特色镇为支撑带动发展。要求培育区位条件优、现状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镇作为重点中心镇,着力提升其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促进人口、产业、资源等要素集聚,带动周边农村发展,有利城市带(轴)形成。同时,进一步培育、提升和强化镇的特色发展职能,全省择优选取具有自然景观资源特色、历史文化特色、生态休闲和乡村旅游特色、现代农业特色和传统手工业特色等的镇作为特色镇加以培育。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同城均等,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二是城乡均等,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另外,强调方便可靠,乡村居民能就近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
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张泉表示,《规划》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保证进城进镇的农民享有同等的市民待遇,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规划》要求,按功能和需求统筹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拓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农民健康水平,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促进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村庄建设实惠给农民
乡村发展规划中,强调“城乡统筹、服务均等,保护耕地、规模经营,因地制宜、集约发展,自然生态、乡土风情,尊重民意、循序渐进”的策略,以村庄环境整治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抓手,梳理村庄特色风貌,保护传承民俗文化,以环境面貌改善带动农村旅游经济。江苏计划到2015年共投入1100亿元,对全省近20万个自然村进行环境整治,打造江苏大地上千万农民的美好家园。
作为“美好城乡建设行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江苏早在2011年就已启动村庄环境整治行动,截至2012年10月底,江苏省已有6.4万个村庄完成环境整治,其中398个村庄已通过省级三星级“康居乡村”验收,另有近1万个村庄正在实施整治。在江苏2012年全省公共服务满意度民意调查中,村庄环境整治项目满意率位居第一,达到87.3%。
建立专业化的服务体系
据介绍,《规划》提出以城镇社区和规划乡村居民点为单位,建设社区医疗、教育、文化、养老等服务设施,引导建立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社区服务体系,促进邻里和谐。具体计划是,重点推进乡村地区“两馆一站一室”、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和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室的建设,打造城市“20分钟文化圈”;建设多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城市社区实现全覆盖,农村社区覆盖率达到40%;进一步提高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程度,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生动活泼、便捷贴心的公共服务形式,将为城乡居民带来高质量的生活享受。“江苏改革发展这块大‘蛋糕’是全省老百姓一起努力取得的,尤其是农村在改革发展大局下作出了一定程度上的牺牲;现在就是要把城市化取得的成果还一些给农村,确保让每个人都能尝到‘蛋糕’的甜美。”张泉说。
提升品质
让空间品质成为城乡特色名片
“如果长江南北的所有城镇都是一个模式,看来看去城市都是一个样,将来,我们的后代就会骂我们:城市的设计师到哪里去了?建设部门干了什么?”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在江苏城乡空间品质提升论坛上有感而发。
江苏的建设者或许早就看到了这个问题。江苏省城乡建设发展已进入更加注重转型升级、更加注重质量提升的新阶段,本次《规划》更有针对性地在城镇空间布局、功能和规模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突出区域空间特色
《规划》要求,对具有一定自然景观特色、历史人文特色和产业特色的景观风貌单元,协调区域共性,强化个体特色。譬如,沿江地区要结合自然风光资源分布与沿江城市带建设,分段打造临江“山、水、城、林”风光特色、水乡田园风貌及大江风光特征;沿海地区则结合港口开发和自然保护区的发布,凸显滨海湿地景观、滩涂景观、河口湿地景观风貌特征,形成中国东部最具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湿地景观区;而环太湖地区则重在协调风景区保护与环湖地区空间利用,建设风景路,培育特色鲜明的世界级旅游休闲基地。此外,像苏南丘陵山地、苏北水乡湿地等都将根据不同的地域风貌和文化特色来塑造城乡空间,差别化发展的理念在空间布局上也得到了体现。
彰显城市特色的空间网络体系
《规划》指出,积极构建绿色生态网络,注重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城市特色,全面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另外,打造融保护、控制和创造为一体的空间特色,整合历史地段、风景名胜、滨水地区、城市中心区等各类空间景观资源,以绿道、蓝道、慢行步道、特色街道串联整合各类资源,形成能够延续城市文脉、彰显城市特色的空间网络体系。可以说,注重地方文化特色,并以此来提升空间品质,是本次《规划》的一大亮点。
建立历史文化资源整体保护框架
江苏自然人文荟萃,《规划》特别强调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全面保护、整体保护、多元保护”的保护体系。
“对名胜古迹的保护,就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周岚说。据介绍,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众多,建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类文物古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各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整体保护框架,意义重大。尤其是诸如周庄、同里、甪直、沙溪、木渎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明月湾、陆巷、礼社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震泽、光福、金庭、汾湖、窑湾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严家桥、九里村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要编制专项保护规划,突出保护重点并建立相应的保护体系,并使镇、村日常生产、生活功能与之相协调。
其实,江苏一直在追求空间品质的提升。近年来,以开展“美好城乡建设行动”为主要抓手,在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塑造现代城乡形态、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均有新突破。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江苏定能创造更多的高品质城乡空间,让空间品质成为城乡特色名片,不断改善人居环境。